如何讲述中国故事? 马里兰大学中国女生杨舒平PK南京大学赛珍珠
【半 城 大 话】昨天美国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Shuping Yang(杨舒平)在学校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刷爆朋友圈。杨同学的演讲采用西方的叙述风格从一个小的视角切入。
她说:五年前,我从中国来到美国,出了达拉斯机场航站楼,呼吸到在美国的第一口空气,“The air was so sweet and fresh, and oddly luxurious.”。到某一个国家在机场可以闻到的特有“味道”,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国家的“体味”。杨同学应该感觉到了这种异国的味道。空气的不同味道延展到讨论中国与美国文化模式的不同,对从小学到高中都处于埋头迎战高考或出国资格考试的中国学生而言,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很浅,当然力不能逮,漏洞百出。
如何向世界全面客观地讲述中国的故事?如何架起从中国通往西方世界的一座桥梁?恰逢南京大学115周年庆典,诚朴敦行的南大只采用近两百场学术与文化演讲庆日,低调简朴又品味高尚。半城读书会非常荣幸地承担了南京大学校庆分论坛,邀请到英语文学研究的著名专家王守仁教授解读“赛珍珠讲述的中国故事”。
—— Miss半城
赛珍珠:中国故事的讲述者
文 | 吕新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5061u92qi&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在19世纪欧美世界里,中国是世界版图里的空白,疆土辽阔却遥远,永远与“僵固”“落后”联系在一起。西方商人、水手和士兵曾来过,浮泛的逗留带走的是侮辱性的印象:比如不可理喻;比如生性狡猾。
在20世纪初欧美文学戏剧中,中国人物是供人取笑侮辱的丑角。马克.吐温先生这样“赞颂”我们:“愚蠢而又可怜的畜生尾巴长到了后脑勺。” 中国人,对应的词语是“笨蛋”、“道德肿瘤”和“空脑袋”,而中国广阔的土地则“充满奇装异俗”。
赛珍珠作品《大地》
一个半世纪以前,充满神秘又被污名化的中国一直是西方世界想象的异邦,正是赛珍珠第一次全面友好地向西方世界介绍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她讲述的中国故事之一《大地》,让她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也是目前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她的作品不但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搭建了一座让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桥梁,为二战时期欧美国家全面支持中国抗战做出巨大的历史贡献。
01 南京大学的赛珍珠
时值盛夏,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已是郁郁葱葱。而在校园的一角,一座美丽的小楼静静伫立,旁边还有一位女性的雕像。这就是赛珍珠故居,而这位女性,正是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南大“校友”——赛珍珠。正是在这幢小楼内,产生了著名的“大地三部曲”。
位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赛珍珠故居
1921年,赛珍珠随丈夫布克来到南京,受聘于金陵大学。断断续续长达12年之久的执教生涯中,夫妻二人一直居住在一幢单门独院的小楼中。赛珍珠在金陵大学外语系任教,并先后在东南大学、中央大学等校兼职教授教育学、英文和神学三门课程。
教授不同学校的学生使她发现了学生之间的差异:金陵大学属于教会大学,富家子弟居多,而中央大学是国立的,穷学生居多。相较之下,勤奋刻苦的中大学子更让她喜爱。
02 她讲述的南京和中国
赛珍珠深爱着南京这座城市,她在小说《分家》中写道:
“这座城是这个国家搏动着的年轻的心脏,城里到处都是年轻人,他们绘制着宏伟的蓝图,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不为自己,而是为了人民。”
此外,小说《龙子》的故事也发生在南京,出版于1942年的这部作品,绘出了抗战时期南京城的模样。日本人到来之前,南京充满了和平与安逸:
“在林嫂看来,这座城市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傍晚这样繁华。店里人很多很忙,大街上到处可听到小贩们的叫卖声,人们来来往往,有说有笑,风停了,傍晚比白天还要热,已经有人把凉床搬到大街上来了,现在正坐在家门口吃晚饭,看着过往的人群。到处是笑声和大声的呼叫,也不管是否认识人家,他们只管互相开玩笑。在林嫂看来,他们似乎都很高兴,就像是一个家族的人一样。”
赛珍珠作品《龙子》
“我们是一个种族,”她想,感到很欣慰,“我们都是汉人,城里人有自己的气味,我们乡下人也有自己的,可我们依然是亲骨肉。”
赛珍珠笔下的中国人善良温和,中国人崇尚的求同存异的儒家生活哲学,处处透出岁月安好、人情温暖。中国的风物充满悠久的文化底蕴。她向西方世界介绍南京大报恩寺引用安徒生的文字。
大报恩寺
安徒生在童话《天国花园》(The Garden of Paradise)中,通过风妈妈的四个儿子——北风、南风、西风、东风的叙述,描绘了世界各地的旖旎风光和独特景物。其中安徒生写道:“我(东风)刚从中国来——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
她的作品用细腻的情感描绘抗战时期中国人民饱受的困难,深深打动西方国家的人民,让中国赢得更多的抗战支持。
沦陷国人民的苦难将是十分悲惨。我们必须给他们希望。我们必须让他们坚信:他们的苦没有白受;他们的抵抗也并非是徒劳无用的。通向胜利的道路可能是漆黑而漫长,但是,尽头就是光明。”
永慕庐讲演现场
为了传播中国文化,赛珍珠用了整整五年的时间,终于将完全版本的《水浒传》翻译成了英文,这在历史上属于首次。其实在之前的部分译本中,书的原名“水浒”通常被译成“Water Margin”,这是书中许多故事的发生地。
但是赛珍珠认为书名这样翻译,会使西方读者不知所云。她先后试用过“侠盗”、“义侠”等名,但自己都不甚满意。直到出版前不久,她突然从《论语》中的一句名言中得到了灵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于是纽约庄台公司在1933年出版这本上、下两卷的译著时,便以“All Men Are Brothers”为名。
论坛主持人 半城创始人朱虹教授
这是《水浒传》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在美国很是畅销,从中国杀将过去的这批“梁山好汉”,一下子就“窜”上了美国权威的“每月图书俱乐部”的排行榜。
03 为什么中国要感谢赛珍珠
美国新闻名人海尔德.艾赛克斯在他的杰作《我们里的烙印》一书讲到,他曾深入采访过的五十年代的美国政府、新闻、商界等要人们,都深受赛珍珠笔下刻画的中国人物的影响。尤其神奇的是,尽管经历过抗美援朝、越南战争和“文革”,美国百姓对中国人民的良好印象居然从来就没有改变过。这不得不归功于这位超前女性对中国的杰出贡献。
永慕庐讲演现场
1991年,作家徐迟在《纪念赛珍珠》一文中说:
“我认为,长久以来,我们对这位可敬又可亲的朋友是不够朋友的。我们这儿有钦佩她的人。却也曾有某些人物对她毫不热情,而且非常冷漠,甚而至于口出恶言,予以中伤,使她不明不白,感到过伤心和痛苦。”
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十九世纪的中国在外国人的炮火声中被迫签定屈辱的条约,被迫打开国门,中国也就随后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一片向西方学习的声浪的背后,一个从小在中国长大的美国女人,用她犀利的笔触向世界描述中国,描述那些“不能代表”中国的劳动人民和“不能代表中国前进方向”的传统文化,而正是这个美国人,发现了中国劳动人民身上,那种难以言表的美。
王守仁教授在永慕庐
1978年,在打开国门的瞬间,我们震惊了,中国开始又一次地向西方学习。这一次,我们把外国人请进来投资,大批的中国人也开始走向世界。当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生活在一起,当不同的文明发生难以避免的碰撞时,我们希望出现许多中国本土的“赛珍珠”,脚跨中西文化,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桥梁。
讲演结束后在永慕庐前合影留念
今天的青年朋友大多和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杨舒平一样,需要重新认真回望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赛珍珠的中国故事不但是西方人了解中国的窗口,也是今天年轻人回望传统中国的经典读本。
◈ 感谢卧龙湖置业赞助永慕庐论坛半城大话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文编 | 吕新月
美编 | 高露 吕新月
摄影 | 刘青
半城编辑部
转载请联系平台